歡迎光臨 Discogs 音樂資料‧中文維基百科!
|
歡迎光臨
合作站點 | 重要鏈接
|
建立新專輯條目 |
建立新藝術家條目 |
建立新唱片公司/廠牌條目 |
備註:為獲得最好的編輯體驗,請開啟源代碼編輯;另外,某些瀏覽器對Fandom的快捷鍵不兼容,因此推薦關閉Fandom快捷鍵並啟用Mediawiki的快捷鍵。詳情請參考編輯詳解頁面。
這是一個什麽站點?
這是一個音樂信息庫性質的維基站點,整合關於音樂出版發行的一切信息,以中文音樂為主。這裡有中文音樂的歷史,也或許會有現在和未來。
為什麽要建一個這樣的維基網站?
相信光臨這個主頁的你,應該是至少對中文音樂頗有興趣的,也相信你先前在互聯網上已經使用過各類數字音樂流媒體平台(如騰訊TME的QQ音樂,網易的網易雲音樂,Spotify,Deezer,Youtube,TIDAL,Qobuz,甚至已經關閉的蝦米音樂等)。然而這些平台永遠都有一些固有屬性,這些屬性並不利於音樂資料的收集、整理和展示,這些屬性包括:
- 聽歌至上
- 是的,流媒體app最重要的功能,仍然是為用戶提供聽歌服務。而聽歌的用戶們並不一定在意音樂資料的呈現方式是否得當、準確。
- 版權方擁有100%主動權
- 對於這些網站和產品,數字音樂的版權方往往擁有對資料展示100%的話語權。這看起來似乎完全合理合法。但是在音樂出版的範疇裡,數字音樂的版權方也許對傳統音樂出版業並不熟悉,他們所提倡的音樂資料呈現方式和philosophy,也許並不適合音樂歷史的歸納和展示。版權方更看重的是音樂的商業性(關於現在和未來),即如何讓他們持有版權的音樂獲得更好的推廣,但是,他們並不一定真正了解、或者甘願分享,他們手頭持有的音樂「股份」究竟是怎麼來的(關於歷史)。
- 這就造成了一些信息差。這些信息差對於普通聽眾來說,是冷知識,不構成痛點;但是這些信息差,對於真正熱愛音樂、或是手頭存有大量唱片且有意願交流的發燒友、或是對音樂的歷史有「考古」精神的「N級學者」們來說,是非常遺憾的。
- 於是互聯網上誕生了Discogs.com,誕生了以維基百科為代表的百科類網站。這些網站的存在補充了一部分關於音樂以及文化產品出版的信息差,但仍然不夠。
- 尤其是中文音樂領域,自從蝦米網在2020年末倒閉之後,中文音樂領域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,越來越深。
- 不夠開放
- 也正因上文所述,目前來看,關於音樂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呈現,除了Discogs和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之外,大多數的音樂類app或網站,都傾向於封閉與音樂愛好者之間的互動。對於這些網站來說,音樂愛好者只是他們用戶群體的一部分,所謂的互動即是套用了用戶對平台的反饋和意見採納的框架而已。但是真正讓音樂愛好者擁有參與感的網站,則應該更充分的開放對音樂資料和信息的更新權限。
- 其他限制
- 即使是Discogs和維基百科,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性:比如Discogs更側重於為二手唱片店提供交易的平台,並且對「非英語」的音樂出版物的支持不完善;而至於維基百科,有些過於冷僻的音樂信息,是不符合維基百科的收錄方針的。
- 另外,從技術的角度來說,大部分音樂類網站的音樂數據庫模型,可能並不十分契合所有類型的音樂資料展示。有些網站雖然開放了API並且建立了相當成熟的API開發流程,但是並沒有很好的解決音樂資料的展示和呈現問題,有些時候,因為數據庫模型的限制,可能不得不把一些簡單的信息以非常複雜的形式(比如重複性的單曲資料)進行展示。然而,在Wiki的框架裡,這些問題就會變得更加靈活,同一張專輯、同一首歌曲的不同版本,從一個詞條可以無限自由地發散和擴展,這對於音樂資料的呈現來說,相比常規的歌手、單曲、廠牌、專輯數據庫模型,來得更合適,也更易於維護和更新。
版本控看這裡
- 當我們討論「版本」,我們在討論什麽?
- 關於同名歌曲的不同版本-一些思考和拋磚引玉 by Dumbbird
廠牌、系列專輯
在本站(Discogs Fandom Wiki),我們使用「唱片公司」作為最廣義的音樂出版發行機構。在此下面,我們再細分成其他類型的相關機構,如:
中國內地 |
港台、國際 |
近期更新
在本頁追蹤wiki的近期變更。